第(1/3)页 就在因特尔和amd两家公司的副总裁都在前往寻找杰米玛·科伦的时候,方启博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阳台上跟付永生在泡着茶。 不过他的思绪,已经不在眼前优美的夜景,也不在桌子上那杯飘荡着浓郁茶香的茶水里面,而是在回忆前世的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。 amd的创始人约翰·凯特是销售出身,创业之路可谓举步维艰。 在那个技术至上的年代,销售出身的amd募集风险投资和人才还算顺利,他初期的定位很明确,以市场为导向,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努力成为各类产品的第二供应商。 作为第二供应商要求的不是技术领先与创新能力,而是学习模仿以及生产制造能力,显然这与amd当时的自身条件是匹配的。 而因特尔则以技术发展为导向,是典型的技术领先与创新者。 在创新领域,amd一直没有作为,所以一路走来都是风风雨雨,是好是坏。 用华夏的古话说,三更富四更穷,天亮以后又是原地踏步。 所以现在有机会可以在创新的领域里主导一次处理器的发展风向,还有机会可以将因特尔拉开距离并领先一步,是难得的机会。 尤其是在这个主频决定性能概念已深入民心的时刻,开核处理器将彻底奠定amd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。 而方启博,就是抓住了这一点,才会这么的从容和淡然,在盘古科技最关键的时刻,还能和黄芸芸和付永生在那里游山玩水。 在前世,他清楚知道amd历史上最成功的cpu,是凭借k8微架构的优势,功耗控制、双核性能,领先因特尔的奔腾。 遥想当年,他还是刚出来工作的毛头小子,可是他也知道当年athlon64x2是多少diy用户梦寐以求的cpu。 不过,当时它们也成为amd历史上除了a64fx外最昂贵的cpu。 上市初期,最便宜的x23800+也要2500多元、最强的x25000+高达8000元...... 当然,athlon64fx系列也升级到双核,最著名的athlon64fx-60,稳坐性能宝座。 而带动athlon64x2普及的,是2005年的athlon64x23600+。 于是乎,2004到2006年是amd最辉煌的两年,在这两年时间里,amd赚足了世人的眼球,也赚足了钞票,也足以说明即便是半导体这种行业也需要一款旗舰产品来带动市场,64位、双核、高性能、低功耗等等,都是业界的风向标,全都都趋向amd。 对应的,是这两年因特尔最难熬的两年,奔腾4、奔腾d的过长的流水线带来超高的能耗,因特尔迫切需要改变“频率至上”的思维,摆脱“高发热、低性能”的形象。 第(1/3)页